
時間:2016-03-22 09:35
如今,中國人已成為全球旅游零售領域最大的消費群體,“消費外流”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。那么,如何才能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把流向海外的購買力“拉”回來?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日前表示,國家將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吸引消費回流。
數據顯示,2015年我國境外消費1.5萬億元人民幣,其中至少7000億元至8000億元用于購物。然而,這1.5萬億元的境外消費額著實讓人“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”,因為這個龐大數據不是貢獻給國內經濟,而是全部流向海外。
以英國市場為例,有數據顯示,國人在英國每年消費3億英鎊(約合27.8億元人民幣),在倫敦的希斯羅機場,中國游客約占全部游客的1%;Burberry在倫敦Hackney地區開設的奧特萊斯,在非周末的日子,約有四分之三是中國游客。
那么,我國消費者為什么愿意遠赴海外購物?如何才能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把流向海外的購買力“拉”回來?對此,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,境外消費旺盛折射出當前我國消費尤其是中高端消費供需結構矛盾。一方面,供給結構升級緩慢、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抑制了我國居民現實消費需求。同時,由于產業結構調整遲緩,存在著大量的低水平過剩產能,難以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,致許多存在現實消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無法獲得,或者由于品質安全等原因消費者不敢消費,導致現實消費需求被嚴重抑制。另一方面,供給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,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潛在消費需求難以轉換為有效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從總量來看,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.1萬億元,同比增長10.7%,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.4%,比2014年提高了15.4個百分點,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。
而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此前也公開表示,我國目前有一個中高收入階層正在形成,這個階層不再滿足于大眾化的消費。同時,在就業穩定的基礎之上這一階層收入還會逐步增加。2015年,我國的GDP達到67.7萬億元人民幣,近11萬億美元,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,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已經超過1萬美元,甚至超過1.5萬美元,中高收入消費人群正在聚集,因此境外購物仍然會增加。
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表示,從日、韓等國的經驗來看,國民收入到達1萬美元之前,境外消費都是高增長的態勢,大致為30%到40%的增速。我國現在人均GDP在8000美元的水平,正處在境外消費高增長的區間,從過去五年看一直是高增長,未來還會延續高增長的態勢。
不僅如此,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,要把“深挖國內需求潛力,開拓發展更大空間”作為2016年的重點工作之一。
事實上,相關部門已經在加緊研究引導消費回流的若干政策。據悉,財政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發布了關于口岸進境免稅店政策的公告,決定增設19個口岸進境免稅店,同時將免稅額從5000元增至8000元。趙萍表示,增設進境免稅店對吸引境外消費回流的效果應該比較明顯。但與此同時,還應該更多鼓勵跨境電商的發展,與免稅店形成互補。免稅店的消費特點有很大的臨時性、偶發性,而跨境電商上的購物雖是碎片化的,但是可以是經常性的,可保持持續性。
對此,有不少專家表示認同,并提出應進一步加大物流改革力度,鼓勵發展國內高端零售業,提高國內高端零售業應對“消費升級”能力。同時,組建跨境物流組織機構,通過物流快遞渠道,有序組織跨境網購,消除國內進口商品渠道過多過濫現象,減少進口商品流通環節,降低進口商品成本,為減少境外消費奠定基礎。
趙辰昕也表示,目前國家將順應居民消費趨勢,在繼續增加居民收入、提高消費能力的同時,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實現三個轉變:一是要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;二是要從有形物質產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;三是要從滿足模仿型、排浪式消費向滿足個性化、多樣化消費轉變。
不過,長遠來看,打造中國本土的高端品牌,建立中國企業的質量信用體系,讓中國的自主品牌走向國際或許才是吸引消費回流的根本所在。未來,中國消費者對中高端消費品牌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加和提高,讓外流的“肥水”重回國內任重道遠。